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面对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用水紧缺的窘境,通海县河西镇戴文村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、“蓄建管”并重等,多措并举破解难题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“多赢”。
日前,记者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茨坝提水泵站看到,机器正在紧张运行,加紧对红旗河辖区段连日来蓄积的雨水进行抽提,有效杜绝初期雨水携污入湖。
“今年,我们争取了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75万元,在茨坝新建这个二级提水泵站,能将拦截的初期雨水、农田尾水、散漏污水等从红旗河抽提调度至河门口水库。”河西镇副镇长黄斌一边查看泵站运行情况,一边介绍。
河门口水库是戴文村辖区仅有的两个蓄水坝塘之一,往年同期水库的蓄水量仅2000多立方米,几乎干涸见底,而今年,伴随着茨坝提水泵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完成、通水运行,目前的蓄水量已超过4万立方米。
“蓄起来后,遇到没有雨水的情况,我们就开闸放水满足群众需求,有水时尽量抽上来,边蓄边用,逐步来满足我们戴文村的农业灌溉用水。”戴文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文自寿对全村农业用水的“蓄与管”早有盘算。
河西镇戴文村地处通海县城西端,红旗河河西段最下游,沙沟咀灌溉片区最末端,且近年干旱形势严峻,水库坝塘蓄水不佳,农业生产用水非常匮乏,部分耕地因缺水冬春季节无法栽种、只能放荒,影响了村民的收入。“干旱季节,全村每年有100亩左右的耕地因为缺水只能放荒。如今不再缺水,全部栽上庄稼,按两茬、5000元/亩的产值来算,每年每亩耕地就可能实现增收1万元。”村党总支副书记葛顺仙估算说,解决了缺水问题,全村每年的农业产值有望增加上百万元。
此前,戴文村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,打造了面积为345亩的高效节水示范灌溉区,并采取“一户一卡”和“先充值后用水”的管理方式,农户只需用从村里办理的“灌溉卡”在田头的智能水表处一刷,有序安装在田里的喷灌设施便会喷洒出水,似细雨润物般均匀地洒在生机盎然的农作物上。
“使用简单方便,省时省力,比起以前的大水漫灌,化肥用量减少了30%左右,用水也由原来的每亩每年1000立方米减少到了500至600立方米左右,大大节约了水资源,也减少了污染,保护了杞麓湖。”葛顺仙和村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智能化取水带来的良多好处。
据了解,在已建成345亩的基础上,戴文村还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,进一步扩大高效节水灌溉的覆盖面积,全面推广智能水表刷卡用水模式,切实拧紧农业用水“水龙头”,实现科学用水、合理管水;同时,降低化肥施用量,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,助力杞麓湖保护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3 非洲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